詳情描述
遠古時期,人們交換貨物的方式很原始?;蛟S為了隔壁村一頭牛,便要牽幾只羊過去作為交換。
后來,人們學聰明了,何不弄個中間產(chǎn)物,賦予它價值,以其為媒介,交換貨物豈不是更好?
于是,錢幣便這樣產(chǎn)生了。所以,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,其實沒有錢幣也可以,奈何貨物之間的硬換,實在是太不方便了。
錢幣的形態(tài)多樣,主要有貝殼、金屬、紙。
中國是世界上較早使用鑄幣的國家,我國古代錢幣萌芽于夏代,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“無文銅貝”,為較原始的金屬貨幣。
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、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。
海貝可作頸飾,有使用價值,便于攜帶與計數(shù),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。在考古發(fā)掘中,夏代,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,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。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,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“貝”字有關。如:貴、資、貪、貧、財、購等。
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,到戰(zhàn)國時期已確立布幣,刀貨,蟻鼻錢,環(huán)錢四大貨幣體系。
秦統(tǒng)一六國后,政治統(tǒng)一要求經(jīng)濟統(tǒng)一作基礎,秦始皇順應歷史發(fā)展趨勢,在統(tǒng)一文字,度量衡同時,也統(tǒng)一了貨幣。規(guī)定以“黃金”為上幣,以鎰(20兩)為單位;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,以半兩為單位。
漢代商業(yè)活動繁榮,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。漢武帝元狩五年,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,該錢輕重適宜,其大小,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(xù)沿用。
世界上較早的紙幣“交子”出現(xiàn)在宋代。到了宋代,銅,鐵錢并用,鑄錢數(shù)量相當可觀,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。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,錢背上有“柒”字紀年,至淳熙九年后改成小寫,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。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,是宋錢的一大特征,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。
在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,銅錢鑄造較少。明中葉以后,白銀成了主要貨幣,銅錢僅用于小額支付,但它仍然是政府發(fā)行的重點。
清光緒年間,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,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,在廣州籌建造幣廠,率先開創(chuàng)機器制幣,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。先進的制幣技術,在光緒后期取得了成功。從此,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。
現(xiàn)代社會從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,再到“一卡走天下”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。